| ||||||
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过14年。而与其同处钱塘江上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7月24日《新京报》)
“桥坚强”也好,“桥塌塌”也罢,其实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技术上难以跨越的难题。之所以出现错位的“今不如昔”情景,无非是某些当其事者的良知出了问题。
遥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立志架设起“中国人自己的大桥”的茅以升,创造性地用“射水法”打桩、用“沉箱法”浇筑、用“浮运法”架设钢梁,历经千辛万苦,钱塘江大桥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固然是那个时代最新科学技术的结晶,却也同样凝结着设计者和建设者的诚信。
正是这种诚信和笃实,当年设计仅为20公里/小时的铁路桥,如今动车可以跑到12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公路路面为15吨,如今却可以跑40吨、60吨的汽车。这样的“神奇”岂止是技术问题?
“桥坚强”展示的是一种“神奇”,而“桥塌塌”呈现的则是另一种“神奇”。有媒体调查发现,引桥塌陷事故仅仅是一次预警,并非终极灾难。三桥于1998年验收时,仅为“合格”,投入运营之后一直问题多多,直到2005年封闭大修。事实上,钱江三桥存在质量问题在当地尽人皆知,一些有良知的桥梁专家甚至都不愿意参加验收。钱江三桥总指挥、杭州市原副市长叶德范,钱江三桥副总指挥、浙江省交通厅原厅长赵詹奇等责任人也因为受贿而锒铛入狱。可以说,造成今天这样一个烂摊子,与技术水平并无太大关系,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建桥的技术、工艺包括材料,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不能断言后人一定超越前人,但总归是有些进步的。主要是人的良知丧失殆尽,这才导致整座大桥浑身是病。
眼下,钱江三桥的善后仍在进行之中,这座运行仅14年的大桥,这些年来一直病歪歪地趴在钱塘江上,不出问题是幸运,出了问题也在意料之中。这样一座畸形的病桥背后,具体有着怎样的猫腻?如何才能让类似的重大工程像茅以升的作品一样坚强起来?无论如何,公众利益不能再这样脆弱下去了,必须尽快启动更严厉的问责程序,让那些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现出原形,不然,类似的问题仍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