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最初的着急进入超市,到目前的迟迟不愿将菜送进超市,横在呼兰区富强村富强晨光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王喜光面前的,是一道“价格”的槛。
近日,记者驱车一路颠簸来到哈市呼兰区富强村富强晨光蔬菜合作社。跟随合作社农民,记者走进田间一栋栋大棚,此时这里的瓜、菜等都已近成熟,一位正在棚内劳作的农民告诉记者,我们这些蔬菜都是无公害种植的,安全又绿色。
签约之初,富强晨光蔬菜合作社是很急于“入超”的。“为了‘农超对接’我们合作社提前做了很多准备。”该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喜光说:“我们专门购买了一台运送蔬菜的厢车,并且在合作社内开辟了专门的包装车间,为的就是给进超市的蔬菜‘穿上衣服’,不仅是看着好看,更是让消费者觉得有档次。”同时,为了能够保证蔬菜的量和品种的供应,他还联合其他几家合作社一起“抱团”入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富强晨光合作社本应在5月上旬就将菜运到超市,可直到现在仍没“入超”。“之所以迟迟没将蔬菜送入超市,主要是在价格上双方仍存在争议。”王喜光告诉记者:“超市给我们的加价也就比市场高一个点而已,也就是每公斤多加0.2元钱,算上人工、运输等费用,我们只能赔本赚吆喝。”
在王喜光和超市签订的意向性合同上记者看到有这样一条:乙方(农民合作社)保证以最优惠的价格向甲方(超市)供货,在保证瓜菜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瓜菜的收购成本价……。“我们种植的全都是无公害蔬菜,好菜自然要好价格,但是超市尽可能压低价格,现在哈市地产菜已经陆续上市,市场上蔬菜批发价格很低,超市方面也总是要我们的价格看齐‘市场价格’。无公害蔬菜要和普通地产蔬菜一个价,对我们来说本身就不公平。而且,我们还得考虑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如果进入超市反倒不赚钱,那么社员的积极性没有了,合作社也就很难维持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价格问题已成为 “农超对接”中的一道重要关卡。
南岗区红旗村蔬菜合作社也在今年年初与一家国际大型超市签订了合同。合作社的负责人刘贵林告诉记者,他从2002年开始将自己合作社的蔬菜送入超市,其中经历也是一波三折。他说:“价格是关键问题,以菠菜为例,其市场批发价格在2元/公斤左右,超市就将收购价格定在2.2元/公斤左右,但是超市方面最后则以3.2—3.4元/公斤左右的高价卖给销费者,按照‘农超对接’的初衷,这既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也没有减轻百姓‘菜篮子’的负担。”采访中,很多农业合作社都表示,价格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超市方面。目前,超市对合作社提供的蔬菜品质要求很高,只有那些合作社规模大、品种全、无公害种植的蔬菜能进入超市,但超市给出的价格却参照普通蔬菜的市场价格,这让很多农民合作社难以接受。但能够进入超市本身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许多已进入超市的合作社为了不被挤出去,只能看着价钱差不多就把菜送进超市。
据业内人士透露,送菜进超市的不只是和超市对接的农业合作社,还有一些蔬菜经纪人。他们把从批发市场批发来的蔬菜,用很低的价格卖给超市,这在价格上给了合作社很大的压力,此外,这些蔬菜经纪人还会运用一些非常规“手段”,将蔬菜卖进超市。
在如此竞争的环境下,本来是弱者的农民只好另辟蹊径。王喜光告诉记者,开始想要“入超”的时候的确很着急,但是后来他们开发的蔬菜礼品盒销路非常好,另外也有很多蔬菜经纪人来这里订菜,走的量大而且价格也不低,所以现在反倒不着急运菜入超了。王喜光说:“目前很多销售途径都要比进入超市赚钱。但进超市,对合作社打品牌很有帮助,所以这块市场我们不想丢,但我们一直希望本来是想让农民和百姓都得实惠的‘农超对接’真正发挥作用,使我们农民成为‘农超对接’的真正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