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新技术在
包装工业中的应用,
包装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智能化浪潮。但是,目前我国
包装的技术含量尚低,对智能
包装的开发与应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智能
包装应用和市场发展的滞后?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智能研发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
包装分会秘书长李志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智能
包装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还刚刚开始,有些技术还处于实验和研究阶段,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我国的
包装事业,提升我国
包装的技术含量,以适应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北京印刷学院的李东立博士说:“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且已经达到迫在眉睫的程度,因此我们亟须从
包装上提高智能化,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种手段保证食品安全。而智能
包装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还亟待开发。”
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纳诺市场公司(Nano Markets)的调查报告显示,预计到2011年,智能
包装市场的产值将增至48亿美元,2013年将达到141亿美元,美国的
包装企业在不断开发未来智能
包装市场的新奇原材料。
李志伟表示,智能
包装在发达国家已经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而在国内,智能
包装的研发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他同时指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我国智能
包装的应用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智能
包装市场有广阔的利润空间等待挖掘。
智能包装产品空白多 李东立表示,一般国外仅将温度-时间历史记录标识(TTI)、被
包装食品内微生物滋生指示标识(MGI)、光致变色指示标识、受到物理冲击标识、渗漏、微生物污染标识、无线电射频标签(RFID)、DNA(脱氧核糖核酸)标签等定义为智能
包装;而将气调
包装、抗菌
包装、乙烯吸附
包装、吸氧
包装、自加热/自冷却
包装、异味的吸附
包装、芳香味的释放
包装、吸湿
包装等定义为功能
包装。
众多种类的智能(功能)
包装在我国的开发及应用才刚刚开始。李东立说:“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大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软
包装,智能
包装和功能
包装占多少?”他介绍道,在功能
包装方面,国内的气调
包装、芳香味的释放
包装还比较成熟;气体吸附类型
包装(吸湿、吸乙烯、吸氧)一般采用香袋的形式,技术含量不高,而国外开发出的气体吸附
包装,已可将无毒的吸附剂共混到薄膜树脂内部;其他的功能
包装和很多的智能
包装在我国还几乎处于空白。”
此外,在这些智能
包装中,RFID(识别射频)电子标签是国内民众较为熟知的一个领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政府对药品和食品加强监管力度方面等的加大,都推动了我国对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在物流、
包装、零售、制造等行业有较多应用。李志伟也表示,智能识别技术在一些领域(如药品、高档食品)会得到应用,但我国还不会成为RFID电子标签的消费大国,因为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智能识别技术尚未进入百姓的日常消费市场。
多种因素制约发展 哪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智能
包装应用和市场发展的滞后呢?“高成本一直是妨碍智能
包装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李志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能够用于
包装的芯片及可印刷的天线、电路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不像传统印刷那样简单,有关如何安装和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如何放置电子阅读器,以及检索、使用和储存标签信息的技术复杂而且成本昂贵。因此,产品转型并不是所有国内
包装印刷企业能做到的,目前,他们对智能
包装技术的投入、人才的引进、设备和材料的更新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李东立则认为,我国智能包装行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技术上,智能
包装原材料研究基础薄弱。聚乙烯、聚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尼龙等原料牌号少,使用效果差,部分还需要进口。开发具有优异印刷复合性能的专用树脂是一个主要的任务。
第二,现有功能
包装的技术含量低。我国软
包装研发人员匮乏,基础薄弱,研发周期较长,需要把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同时进行。同时,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较低,只有少数几家大型
包装企业具有研发能力,并且依托高校或科研院所。
第三,国内智能
包装的市场较小,百姓接受能力差。他表示,在“市场-提出问题-设计-软
包装研发-软
包装生产-市场”这一研发投产过程中,市场环节是关键。没有需求,研发就失去了动力,从而使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降低,研发工作进展缓慢。
第四,普通软
包装生产企业利润低、市场无序竞争,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智能包装研发需市场推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李东立表示,由于普通百姓对
包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智能
包装价格高、无市场,影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倡导使用智能
包装,甚至强制使用,以更好地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在食品
包装方面国家还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自主研发和申请国家级研究课题,引进必要的软
包装测试设备。
研究单位则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快研发速度,积极与软
包装生产企业联合,将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对于软
包装企业而言,我国软
包装市场刚刚起步,市场空间大,即使在“严冬”时刻,企业也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投入,加强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联合,占领优先市场,拓宽企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