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一早,升级做妈妈一年多的市民蔺女士在超市精心挑选着罐装奶粉。产地、配方和生产日期等是她最关注的问题。今后,按照北京市“十二五”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像蔺女士这样的妈妈们只需在查询系统扫一下奶粉罐上的二维码,从奶牛的养殖环节开始,奶牛成长中的用药、牛奶收购、储运等全过程信息都将一目了然,甚至能查到自己购买的这罐奶粉是由哪儿的农场、哪头奶牛“产”的。
由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草拟的《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年)》(又称“食品安全‘十二五’行动计划”),经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昨天首次对外披露。
这一事关全体北京市民“口福”的行动蓝图,描绘了令人振奋的食品安全控制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本市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将达到97.5%以上;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蔬菜、猪肉、豆制品等重点食品的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北京将形成食品“产地要准出、销地要准入、产品有标识、质量可溯源、风险可控制”的全程监控链条。越来越多的食品必须有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才能进入北京市场销售。
“北京已连续7年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北京市食品办新闻发言人唐云华说,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食品安全管理必须走在全国前列。未来,优质品牌食品将占领市民消费的“主渠道”。“十二五”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了“安全食品”和“食品安全保障”的概念,提出要打造首都“安全食品”的品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将全面走进市民生活,成为首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技术保障手段。
“婴幼儿配方乳粉将是全市首先要完成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唐云华介绍,以往主要应用在奥运食品安全管理的“物联网”技术,将全面应用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原料乳粉和畜禽、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上。
以奶粉为例,从奶牛的养殖环节开始,“耳标”全面记录奶牛的出生、成长、用药、检验检疫情况的信息;到了销售流通环节,这些信息将自动“加载”到牛奶及肉制品等产品上。此后,市民可以通过商场、超市和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的追溯信息查询验证系统,通过商品上的二维码,轻松查询到这些信息。
“这个过程难点在于多环节链条不能间断。”唐云华说,“十二五”期间,北京将以现代物联网技术为支持,建立起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流向可跟踪、伪劣食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其中,乳粉和畜禽、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从养殖、收购、加工、储运到销售将实现全程追溯;酒类、桶装水等重点预包装食品实现溯源管理;京内外重点食品供应基地溯源系统也将全面建立起来。
亮点解读
无奶源基地小企业将淘汰
寄宿制学校必须自办食堂食品经营者信用记录永久保存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民喝上“安全奶”将更有保障。本市将加强奶源生产和收购环节监控,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构建稳定的奶源生产基地。
建设62家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生鲜乳收购站全部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为养殖基地和奶站更新更换生鲜乳专用运输车100台,完善冷链系统。
据介绍,本市乳品生产企业将全部建立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和电子化全程监控系统。从严审批和控制乳品生产许可,逐步将无奶源基地的小型企业淘汰出首都乳品生产领域。
此外,本市将重点提高优质安全牛羊禽肉的加工和消费比重,培育5家牛羊禽肉大型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逐步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小型牛羊禽类屠宰加工厂,推进禽类集中定点屠宰加工。鼓励水产加工企业加大冰鲜产品的生产。
寄宿制学校必须自办食堂
学校“小餐桌”,家长最关心。据介绍,本市将改善学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和就餐环境,完善餐饮管理制度,创建餐饮服务安全示范校园食堂500家。要求寄宿制学校必须设有自办食堂,新建、改建学校应当尽量设置自办食堂。自办食堂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全部达到B级以上标准。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全部达到A级标准。
目前,本市对餐馆也实行了量化分级管理。根据“十二五”行动计划,北京餐饮业的监管将全面加强。今后5年内,全市A、B级餐饮单位达到55%以上,C级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也将得到大力提升。此外,本市还将建立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制度,完善处理设施和餐厨垃圾排放、收集管理规范。加强政策、技术支持和经费补贴,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层次解决餐厨废弃物消纳处理问题,大力提升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实现短运距、密闭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食品经营者信用记录永久保存
今后,消费者上网就可能会查到,哪些企业在食品经营上不讲诚信,违法违规。据介绍,本市将通过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推进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统一归集、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良好信息等信用记录,并作永久保存。
“这将对食品安全经营者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制的有力约束。”据唐云华介绍,本市依托49个部门联网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将构建起单独的食品信用信息平台,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等方面,将给予诚信企业重点支持。同时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对纳入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工商部门将作为重点加强日常监督抽检;对因严重违法行为被吊销生产、流通或餐饮服务许可证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菜篮子”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
“十二五”期末,北京“菜篮子”产品将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完善建设10个果品生产专业乡镇、100个果品生产专业村、1000户蜂产品养殖的标准化基地,每年新建约10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
据了解,本市将全面推动食品产业升级,新建400个优级食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原料、投入品使用和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实施全程标准化控制,各生产环节标准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完成400个生猪规模养殖场、75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162个存栏万只以上蛋鸡规模养殖场设施标准化升级改造。
5年中,北京还将培育5家百亿元、5家50亿元、20家20亿元、50家10亿元产值的食品企业集团。在顺义、昌平形成高新技术食品产业基地;在大兴、通州形成保健食品、奶制品和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基地;在怀柔、平谷形成饮品和新兴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益。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或企业集团在北京设立生产基地,形成食品优势行业总部集群。
食品小作坊探索集约化生产
唐云华表示,本市将取缔、限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高风险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小作坊食品加工园区,整合食品加工资源,解决食品生产小、散、乱的问题。
据介绍,本市将提升食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统筹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民族传统和产品风险,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全面提升食品小作坊的生产设施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探索对生产民族或地方特色食品的小作坊实现集中化生产和统一规范监管。
“这种小作坊不是食品加工黑窝点。”唐云华说,很多地区、村庄都有当地独特风味的小食品,如豆腐宴、油炸食品等,经营规模小,无法获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是又非常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有市场需求。为此,相关部门将考虑单独制定小作坊生产的质量安全控制标准等,在具备集约化生产可能的地区、区县实施,提升食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全市设3000个风险监测点
唐云华说,“十二五”期末,全市将再增加2000个监测点,达到3000个风险监测点。年监测抽检食品样本10万个以上。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自检体系,前移风险防控关口。年自检样本量20万个以上。
“风险监测点是根据以往的食品违法案件、抽检合格率及经营者的主体信息等来确定的。”据介绍,根据不同地域消费食品的特征,本市不同区域的风险点是不一样的,目前本市有1000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平台,密切跟踪国内外食品安全动态。重点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用物质检测技术研究。在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中集成装备食品移动实验室、快速检测车、检测箱、毒物甄别鉴定箱。加强对可能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生物、化学、放射性类和其他未知毒物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性鉴别、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技术和灾害事故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举报食品安全隐患有奖励
唐云华介绍说,本市将修订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提升举报奖励的覆盖面。鼓励基层组织、行业协会、媒体、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员、信息员、志愿者和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线索,动员社会各方参与食品安全工作。
记者查询到,2007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进行过修订,明确重大案件可以匿名举报,匿名举报人也可以作为举报奖励对象,对食品违法案件的举报人,奖励上限从以前的1万元提高到5万元。
而“十二五”期间,“不仅继续对查实的食品案件举报人进行奖励,对那些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的举报人,也有望进行奖励。”
据透露,这是为了发动更多消费者参与社会监督,激励更多的市民积极举报食品违法案件线索。此外,本市还将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发生重大、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包括区域性食品违法生产经营现象长期不能解决的地方,将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本市将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与公安机关密切联动的信息互通平台。公安机关配备专门力量,针对重大典型案件建立快速、高效的侦破处置机制,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唐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