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做水果生意的朋友向笔者抱怨,说他去水果市场批发了一车枇杷,回来后一称,20公斤一件的枇杷,仅
包装和筐里面的卫生纸就有5公斤重,“
包装纸和水果一个价儿!”
关于水果“加重
包装”的新闻已经不是新闻了,前些日子有媒体报道说,北京等地的一些水果商甚至在
包装箱的底部浇筑水泥以增加重量。不单是水果,海产品同样水分不少,曾有媒体报道,有人从超市里购买了500克的冰冻鲜虾仁,回家化过冻以后上秤一称,结果不到250克。可见,为了多赚些钱,一些商家的做法确实不够厚道。
面对水果的“加重
包装”,很多商贩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商贩们称水果的
包装并不是他们有意添加,而是从地头运输开始就已经形成了事实,他们只不过是转手加价而已,如果因为
包装问题找他们索赔,显然也有些冤枉。
其实,对于这种“加重
包装”,怪罪商贩并非理智,笔者认为有多种原因。一是,国家对水果的
包装至今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标准,以至于顾客认为是商家作弊坑害消费者,而商家也是振振有词,是为了“防止震压”或“保鲜保质”,双方似乎都有道理。再者,这种现象恐怕也是市场形势所逼。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总是又想好又想巧,客观上已经违背了市场规律,由于实际成本的限制,商家又为了能够达到顾客的愿望,只有在水果的
包装上动心思。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也不难发现,整箱购买和去掉
包装的零售价区别很大,按实际水果重量来算,差价几乎达到了一倍,由此说明我们有时整箱购买的水果,并非就是水果的实际市场价格,其本身就含有很大水分。
要避免或杜绝水果这种“过重
包装”的现象,仅靠消费者投诉和小商贩自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国家出台规范水果的
包装标准,并加强市场监管,同时,还要从源头抓起。应该看到,水果在果农的地头出售时价格并不高,最后在商贩的销售终端其价格也被顾客压得很低。有同事到农家果园“摘鲜”回来告诉笔者,他们“摘鲜”购买的价格比从城里市场上购买的价格还要高,虽然不排除情况的特殊,但这也是很不正常的,至少说明,很大的一块运输成本都是被这种“过重
包装”给抵消了。所以,国家出台规范水果
包装标准,从运输源头上来消除“过重
包装”是杜绝这一现象的关键。
其次是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掌握市场和产地水果价格行情,为市民及时提供水果的市场价格动态,那些明显低于市场运行价格的就很可能存在“过重
包装”。同时也要教育市民增强市场经济观念,不要贪图所谓的物美价廉。
水果的“过重
包装”固然缘于商家的唯利是图,但也与很多市民消费观念没有更新有很大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陈旧消费观念与市场经济相矛盾所衍生的产物,是自酿的一杯苦酒。